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脊鳞显著大于相邻背鳞;上唇鳞9,第4至6枚入眶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孟连6雄4雌。
形态描述 躯尾极细长,最大全长雄性(885+350)mm,雌性(860+410)mm。背部棕色或灰棕色,颈后及体侧杂有孔雀蓝、棕各半的鳞片;最外二行背鳞乳黄色,上下镶黑边;腹鳞、尾下鳞乳黄色或黄绿色。
吻鳞从头背可见;前额鳞宽为长的2倍;额鳞短于它至吻端距离;颊鳞1,长2倍于高;眼前鳞2,眼后鳞2,偶为3;颞鳞1(2) + 2(1、3);上唇鳞9, 3-3-3式,偶为10, 3-3-4式;下唇鳞9-10,前4-5枚与前颔片相切,前后颔片大小几相等。脊鳞显著扩大,几成六角形或扇形;背鳞光滑,显著斜列,15-15-11 (9);最外一行背鳞扩大;
背鳞尖端具鳞窝;腹鳞雄性176-182,雌性176-192,侧棱显著,每鳞棱后端微缺;肛
鳞二分;尾下鳞雄性 117-149,雌性121-138.
上颔齿21-26枚,由前至后均匀增大。
半阴茎长,达尾下第21枚鳞片(云南标本),不分叉,基部和顶部刺小而稀疏,中段刺大而密集,基部后方正中有一精沟达顶端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孟连6雄4雌。
形态描述 躯尾极细长,最大全长雄性(885+350)mm,雌性(860+410)mm。背部棕色或灰棕色,颈后及体侧杂有孔雀蓝、棕各半的鳞片;最外二行背鳞乳黄色,上下镶黑边;腹鳞、尾下鳞乳黄色或黄绿色。
吻鳞从头背可见;前额鳞宽为长的2倍;额鳞短于它至吻端距离;颊鳞1,长2倍于高;眼前鳞2,眼后鳞2,偶为3;颞鳞1(2) + 2(1、3);上唇鳞9, 3-3-3式,偶为10, 3-3-4式;下唇鳞9-10,前4-5枚与前颔片相切,前后颔片大小几相等。脊鳞显著扩大,几成六角形或扇形;背鳞光滑,显著斜列,15-15-11 (9);最外一行背鳞扩大;
背鳞尖端具鳞窝;腹鳞雄性176-182,雌性176-192,侧棱显著,每鳞棱后端微缺;肛
鳞二分;尾下鳞雄性 117-149,雌性121-138.
上颔齿21-26枚,由前至后均匀增大。
半阴茎长,达尾下第21枚鳞片(云南标本),不分叉,基部和顶部刺小而稀疏,中段刺大而密集,基部后方正中有一精沟达顶端。
大小
躯尾极细长,最大全长雄性(885+350)mm,雌性(860+410)mm。
生物学
生活在热带、亚热带南缘山区及河谷冲积盆地四周的灌丛或树上,也下地活动,亦见在水体附近活动。主吃蛙类,KIZ751005胃中有斑腿树蛙残存部分,KIZ751150胃中有泽蛙一只。也有吃蜥蜴的记载。
垂直分布:海拔200m(海南),1620m(云南)。
垂直分布:海拔200m(海南),1620m(云南)。
生境信息
生活在热带、亚热带南缘山区及河谷冲积盆地四周的灌丛或树上,也下地活动,亦见在水体附近活动。主吃蛙类,KIZ751005胃中有斑腿树蛙残存部分,KIZ751150胃中有泽蛙一只。也有吃蜥蜴的记载。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海南(尖峰岭、吊罗山、文化、白沙、琼中、陵水、崖县)、广西(龙
州)、云南(孟连、景洪、勐腊、景谷、元江、景东、河口、龙陵)。
州)、云南(孟连、景洪、勐腊、景谷、元江、景东、河口、龙陵)。